采访者:那你什么时候确定要把滑板作为职业?刘秀英:有一种转折在心里慢慢发生。第一次参加校内比赛,我的动作显得“粗糙”,裁判赛后点头的那一刻,我仿佛听到一个隐形的鼓点在我胸腔响起。随后几个月,我把时间全部压在训练和分析视频上,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——低位稳健、节奏清晰、路线干净。
后来遇到一位来自老牌滑板馆的教练,他说过一句话让我记住:真正的强者不是从不摔倒,而是摔倒后还能站起来。这个理念像点亮灯塔的火,照亮了我对未来的信心。采访者:在你的成长路上,家庭和朋友的支持重要吗?刘秀英:非常重要。家人起初担心我把时间都花在滑板上,担心学业和前途之间的平衡。
但当他们看到我的专注和成长,慢慢地就愿意提供支持。朋友们则成为每天的对话对象和训练伙伴,我们互相分析动作、互相鼓励。青春期的自我认同往往摇摆不定,滑板给了我一个持续的自我对话的入口。每次训练后回到家,手心里都是磨出的茧,心里却被鼓舞和期待填满。
采访者:对正在起步的年轻人,你愿意给一个简短的建议吗?刘秀英:先把过程爱上,而不是盯着一瞬的光环。找一个可信赖的导师或伙伴,一起把技能变成可复制的动作。别忽视恢复和营养,滑板是你身体语言的延伸,照顾好身体,未来就能更加自如地讲述你的故事。还有,保持好奇心。
星空xk登录
每天练习时,留意地面纹理、轮胎与板面的摩擦声,这些细微之处往往隐藏着你还没发现的节奏。采访者:如果把滑板比作一段旅程,你会用哪个场景来形容?刘秀英:黄昏的河岸,只有微弱的光线和风。我们在没有灯光的夜里练习,手电筒在指尖跳动,板面在黑暗中发出细小的光。
那一天,我突然明白,滑板的魅力并不总在观众席的掌声,而是在你与板之间、你与自己心境之间的对话。那些夜色里的练习,成了我对坚持的最美注解。若没有那份坚持,也许我就不会走到今天的舞台上,也不会把滑板当作一种语言,去讲述自我成长的故事。现在回头看,所有的汗水和摔倒,像一串串珍珠,串成了我对滑板的热爱与敬畏。
这种“被看见+被引导”的体验,像给了我一个新的舞台,让我把创意动作与稳定性结合起来。所在城市的滑板公园也完成了升级,我有机会成为社区导师,带领孩子们进入滑板的世界,课程化的训练让更多人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与安全意识。采访者:那你在品牌合作中,最看重的是什么?刘秀英:第一,是信任。
一个品牌若愿意与你一起把内容落地,就要对你的风格、你的节奏和你传递的价值观有足够尊重。第二,是共创的机会。我并不只是被动接受装备,更愿意参与到产品的设计、训练课程的开发、以及品牌在青少年市场的教育项目里。第三,是可持续性。一个项目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曝光,它的价值很快就会消散。
我希望通过长期的训练营、线上课程、线下讲座,将滑板文化和正确的训练方式带给更多人,尤其是女孩和青少年。采访者:你提到的传承,具体到今天,你在做的事有哪些?刘秀英:现在我把时间分成几块:第一,是青少年滑板训练营,强调技术、安全以及对失败的正向理解。
第二,是与风暴轮滑等品牌联合开发入门套装,专为初学者和女孩设计的保护装备、穿戴和地板材料等,让初次接触的人也能有信心去尝试。第三,是更多的公开课程和讲座,把滑板背后的科学与艺术讲清楚,让孩子们理解“为什么要练”,而不是“练什么动作就好”。我也在尝试把我的训练笔记整理成短视频,逐步把技术拆解成易于跟随的步骤,帮助更多人建立安全、可持续的训练习惯。
采访者:对未来,你还有哪些计划或愿望?刘秀英:希望把滑板的魅力传递得更广。让更多孩子在不被标签束缚的情况下,勇敢地站上板面,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我也想继续推动公益与教育结合的项目,用滑板去连接社区、学校和家庭,建立一个互助的成长生态。至于品牌合作,我希望继续在信任的基础上探索更多元的产品与课程,让设备成为学习的桥梁,而不是障碍。
最重要的是,保持初心:用滑板讲述成长的故事,用每一次跌倒后的站起来,向年轻人传递一个简单而坚定的信号——你有力量改变自己的人生路径。